每次覺得身體不舒服時,母親都會用兩個多小時給我熬白粥,長時間的熬煮,米水已經變得很稠,米香變得很濃,軟糯的白粥一口一口吃下去,胃一點點暖起來,仿佛精神有了滋養(yǎng),香甜到了心頭。
在牛奶、面包、吐司等“洋玩意兒”普遍出現(xiàn)在早餐餐桌的時候,我們還是鐘情于傳統(tǒng)的早點,油條、包子、豆腐腦、酸辣湯、面糊糊等是我們家餐桌上的???,尤其是白米粥,幾乎隔三差五就要吃一次。米淘好后放到砂鍋上慢慢地熬煮,直到熬出米香,把米熬得濃稠,一鍋白粥才算到了火候。煮白粥不費力,就是費時間,為了讓一家人能夠喝上白粥,母親很早就要起床準備,米熬過頭了就粘鍋了,水過多就熬成糊糊了,需要隔一段時間去看看米水的情況。
一碗香糯、瑩白的米粥不費事,也百搭,白粥配咸菜、榨菜、腐乳或小菜都是極合適的,也可以搭配包子、饅頭等。白粥,沒有復雜的工序和制作方法,需要的唯有一顆真心。記得小時候上學那會兒,我身子骨很弱,小病不斷,為了給我補身體,母親煞費苦心。但那時我很愛喝白粥,其他的雞鴨魚肉在那個年代也沒有,這可急壞了母親,為了讓我多補充點營養(yǎng),她就在白粥上想點子。
白粥的糯香和許多食物都能夠搭配,它像是有一顆豁達的胸膛,能夠容納許多食物,能夠融合許多味道。這些年生活好了母親煮過皮蛋瘦肉粥,也煮過魚片粥,剛開始,我的內心充滿了抗拒,認為白粥就是白粥,這些夾帶“私貨”的粥都不是白粥,但是當我一次比平時早起,看到母親為了這一頓粥的辛苦時,再不說不愿意了。
平時母親工作很忙,每天早早就出門了,為了不餓著我們,她都要早起,給我們準備好早飯。那天我醒的比較早,推開臥室門時看到廚房有燈光,看下時間才五點多,外邊還是黑乎乎的。走到門口我看到母親站在爐火前聚精會神地盯著眼前的砂鍋,砂鍋旁還在炒著菜。她一個人一會兒洗菜,一會兒炒菜,一會兒又要看看砂鍋,小小的一個廚房里,充滿她的忙碌。那一刻,我深刻地認識到了母親的辛苦,也是從那一刻開始,好像突然間長大了,以前母親說要起很早做飯,但畢竟沒有親眼看到過,無法真實地體會究竟有多早,那一次,我頭昏腦漲、睡眼惺忪、哈欠連天的醒著看到母親的辛苦,看到外面的天空漆黑一片,看到隔壁沒有一點光亮時,這才真正地意識到母親的“早”是醒在城市醒來之前。
從那以后,母親做什么吃什么,因為哪怕只是一份白粥,也是她辛苦地付出了時間和精力,其中的滋味也足夠我們咀嚼了。(軋鋼廠 馬建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