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來,吃飯對我來說始終是件大事,婚后生活里的儀式感,讓我感受最深的也是“吃”之一字,精髓雖不在于吃的多豐盛,但一定要吃的舒坦。因此,我也時常寬慰自己,這也算不上是吃貨,頂多是對“民以食為天”這句話最好的踐行。
過年回老家一大家子在一起,除夕晚上包餃子自不必說。我們一家四口在一起時,端午吃粽子,中秋節(jié)當天餐桌上必得有月餅,冬至當天要吃餃子,每年臘八都要早早淘好米、花生米、葡萄干等食材,湊夠數(shù)了煮上一鍋臘八粥。
轉(zhuǎn)眼間,今年冬至即近,考慮到冬至那天正是周二需得上班,也顧不得和面做餃子皮,為了避免當天市場上的餃子皮太過緊俏,確保一家子都能美美吃上一頓餃子,我早早就開始準備。周六休息的時候,我便帶著女兒到菜市場買了些餃子皮和蔬菜。
洗菜、切菜、拌餃子餡,再看著一個個餃子從自己手中一排排的站滿案板,心里莫名就生出些許滿足感,女兒也自告奮勇的要包餃子,我便給她取了幾張餃子皮,讓她練練手。餃子包好后,我將它們一盤盤放到冰箱里冷凍起來,到時下班直接開火煮熟就可以吃了,既免去了到外面吃飯的等待,又滿足了冬至吃餃子的愿望,這樣就挺美。
雖說我們在外面也吃了不少餃子,但相比起來,我還是鐘愛自己包的,總感覺外面的吃起來要么太油膩,要么就是口味偏重或欠些什么,總是無法滿足自己吃餃子時挑剔的味蕾。當和老公說起這個問題的時候,他也說,還是自己家里包的餃子吃著舒服。就連7歲的女兒,一頓都能吃十五六個我包的餃子,每每吃著自己家做的餃子時,都會一個勁的說著:還是媽媽做的餃子好吃。
生活里的滋味大都源自于一日三餐,如果說工作充盈了我的人生,知識豐富了我的靈魂,那么,這些簡單的一日三餐,便是溫暖了我的脾胃,讓我整個人從里到外感到放松和舒適。
廚房里,你洗菜來她剝蒜;她烹飪后你端飯,就是這尋常的煙火氣讓家庭成員之間更加緊密相連、親密無間。在我看來,每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里的招牌食物,都要一家人一起吃才更有氛圍,特色飲食是個媒介,大部分時間都是傳達著思念和團圓。
冬至到了,來一盤餃子,讓它驅(qū)走寒氣,祈愿身體健康,家庭和和美美、團團圓圓,讓生活充滿儀式感,愿每個奮斗的你都得償所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