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師傅的第一次相遇純屬偶然。一次收集視頻素材,同事和我說起了他,說他寫得一手好字,心底便莫名生出一種敬佩。
就在廠區(qū)的鐵軌邊上,我見到了師傅,皮膚是工人們特有的古銅色,高挺的鼻梁上是他深邃的雙眼,個子不算很高,但讓人感覺潛藏著如鋼鐵般的熱烈與能量,他親切地和我們打了招呼,談吐間幽默而儒雅。
在他的帶領下,我們來到了公司書法協(xié)會,剛一進門,滿墻的書畫作品讓我們嘆為觀止。他說他很早之前就對書法有了興趣,他只是堅持自己的愛好,一來二去也便養(yǎng)成了練字的習慣,邊說著邊鋪好了宣紙。
“需要寫中國兩個字對嗎?”他的聲音略帶磁性。
我們點點頭,隨即他拿起了毛筆,揮毫之間流露出的專注和自信,縱橫流轉,一氣呵成。我問他練書法有什么秘訣,他說哪有什么秘訣,只是數十年的堅持而已。隨后更是再三和我們說,可千萬不要讓他在視頻里露臉,害怕拉低我們視頻的“顏值”。就是這樣,在歡聲笑語中,我結束了與師傅的第一次相遇。
與師傅的第二次相遇,是因為工作調動,我來到了他臨時負責的車間。我到現場報到,他正盯著安裝中的設備神色肅然,多了一副黑框眼鏡。嘴里向旁邊人員嘀咕道,“這架是雙軸雙偏心,那里安裝的是傳動系統(tǒng)……”同時用手不斷比劃著。
突然,目光相觸的一瞬間他認出了我,我道明來意后,他笑著和我說:“你來這可要好好學,這里面知識深著呢,不懂了就要多問……”他像一個多年未見的朋友,用最真摯懇切的神態(tài)和朋友訴說著“發(fā)現新大陸”一般滿懷期待。隨后他囑咐我說,技術都是“硬通貨”,我們不僅要學透,更要在實踐中掌握“脈絡”。
后來我才了解到,隨著項目建設進度不斷推進,為了更好的掌握實際情況,把握總體進度,他幾乎每天都撲在現場。
進入班組的第三天,我們接到任務,現場建設遇到困難,需要人工去協(xié)助拉電纜。履行好相關作業(yè)手續(xù)后,車間里的“大部隊”排成整齊的隊伍前往現場。沒有拉過電纜的我,剛開始還覺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鮮,可不一會,我就笑不出來了,電纜比我想象中要沉重的多,抬了沒多久胳膊就發(fā)酸。師傅不知何時出現在我身邊,看著汗流浹背的我他打趣地和我說;“你們零零后還是缺乏鍛煉。”說罷接過了我手中那段電纜,讓我去旁邊歇一會。
休息時,他和我講起了他父親小時候的故事。那時候村里修路,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任務,修好了自己的那部分,到年底的時候就可以領到工分。他說他父親那時候雖然很累,每天5點起床,帶著干糧,走三十多里山路,去給村里修路,但每天回家卻見不到他的疲憊。他父親說那不僅僅是一條路,更是每家每戶的責任與榮譽,所以干起活來,一點也不累。我還未開口,不知是誰喊了一句“走!”大家又立馬投入到了緊張地工作當中,我木然地抬起面前的電纜,腦海里印上了責任與榮譽,內心久久不能平靜。第三次與師傅的相遇,讓我感觸頗深。
師傅的書法讓我明白成功絕無捷徑可走,唯有持之以恒,一以貫之方能璞玉成器;師傅的背影告訴我學無止境,不可紙上談兵唯有知行合一,躬學踐行方能百煉成鋼;師傅的故事讓我學到,路雖遠行則將至,事雖難作則必成,唯有心懷信念,肩扛責任方能逆水行舟。我的師傅田肇運,他是萬千勞動者的縮影,這是我離校后上的最生動的一課。(中厚板廠 楊敬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