扁擔是農民四季常用的工具之一。春天用它擔農家肥,夏天用它擔麥子,秋天用它擔谷子,冬天用它擔紅薯……這次休假回家,偶然間在角落里看到它,肩膀經常挑的地方還是磨得锃锃發(fā)亮,看著它有說不出來的親切。打從我記事起,這副扁擔就落在母親的肩上,如今它陪伴母親已有三十個年頭了,記載了母親的辛勞和汗水。
母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,伺候了田地大半輩子。雖然她只有初中文化,但是每每想起她的勤奮和堅強,我都自愧不如。也許是她們那代人過慣了苦日子,也“窮怕了”,所以打小也就特別能吃苦。記憶中的小時候,家附近沒有水井,每次挑水都要走好幾里路,到鄰村去挑水。天還沒亮母親起床了,當我睡眼惺忪的睜開眼,母親已經回來了,她怕把我一個人扔在家里不放心。而每逢玉米、紅薯、蘿卜、白菜收獲得季節(jié),母親都掩飾不住那豐收的喜悅,嘴里總是念叨著:“這下好了,不用擔心吃了上頓沒下頓。”天剛蒙蒙亮,迎著清晨的冷風,腳踩著小草上的露珠,她就挑著扁擔和筐,急匆匆來到地里。忙活了一早上,看著一筐一筐的收獲,她開心了不少,雖然汗水打濕了衣服,她卻顧不上這些,邁著沉重的步子,肩挑重物往返在家和田地之間。烈日下,她的影子越拉越長,一直到天黑看不到路的時候,她才會停下那匆忙的腳步。
夏季天氣炎熱,遇到干旱的情況,她又不得不跑大老遠去挑水,凝望著每一個剛出土的幼苗,它們仿佛就是她的孩子,需要她的精心呵護。那潑向嫩芽的一瓢瓢水,不僅浸著母親的汗水,還有一份深深關愛……到了農忙的時候,她就睡得更晚,要和鄰居們換工。農村里,大家相互幫助,才能把地里的糧食收回家。那會沒有機械,收割糧食全憑人力,她就像個“女漢子”一樣,手里不停地忙碌著,有時候兩三天都不合眼。為了搶天氣,大家都不敢休息。因為只要一坐下休息,大伙就不想起來。一群人聚在一起,談笑風生,訴說著各家的收成,各自的趣事,好不熱鬧。那時候,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大的差距,也沒有攀比,有的只是濃濃的鄉(xiāng)土情誼。
轉眼間許多年過去了,如今農村家家戶戶都安裝了自來水,母親再也不用跑老遠去挑水。而隨著農業(yè)現代化的發(fā)展,收割糧食也使用了收割機,人也省力不少,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。雖然現在自己種的地也少了,但是她對土地的熱情依然不減。常年辛勤的勞作,讓她覺得只有地里種些什么,心里才不會空蕩蕩的,這副扁擔就這樣一直陪伴在她的身邊。然而歲月催人老,母親的身體也大不如前了。有的時候走到半路,肩膀就疼的不行,她咬著牙往前走,我勸她休息一下,她說:“只要有心勁就不怕擔不起,年輕的時候都是這么挺過來的。”
是啊,在那個物資貧瘠的年代,母親所有的苦都得自己受,所有的重擔也得自己扛,艱辛的生活讓母親領悟到做事情要靠自己,她都做到了。即使現在上了年紀,她仍然很樂觀。有時候她還開玩笑的對我說:“這副扁擔以后就歸你了。”我點了點頭。在生活中,每次遇到困難和挫折,每當我想要退縮的時候,我都不自覺地想起了母親的扁擔。母親傳遞給我的不僅僅是一根扁擔,還有對生活的品味,對家庭的擔當。因為,母親說過:“人活著,就要有那股子心勁。沒有心勁了,人就完了!”(動力能源中心水運黨支部 侯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