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經瑞,一個熱愛生活的五零后。劉曉濱,一個熱情開朗的八零后。時代各有不同,“鋼鐵情”一脈相承,這對父子倆,同行不同崗,情系鋼鐵初心不改。
父親,跨過歲月70載,用35年書寫“鋼鐵情懷”
1985年,劉經瑞進入龍鋼公司,對機械敏感的他,專注研究風機性能,對其進行優(yōu)化改造,同時從原料把關、精心配料入手,有效提高了燒結礦的質量和產量,滿足了高爐的生產需求,35年來,歲月留下的不只是慢慢爬上眼角的皺紋,漸漸花白的鬢角,更多的是他身上迸發(fā)出的向陽而生的強大力量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
“2020年,父親退休的那一天,從未見過父親落淚的我,看見他守在一摞整齊的舊報紙旁,翻閱著記錄了滿篇文字、計算公式的筆記本,濕潤了眼眶。直到現在,父親還一直關注著鋼鐵新聞,懷念著曾經與他肩并肩的老伙計,還有那熟悉的爐臺。”
兒子,握緊接力棒,讓“鋼鐵精神”薪火相傳
傳承著父親用匠心打磨的擔當和堅毅鑄就的品格,漢鋼公司動力能源中心水運車間副主任劉曉濱,用12年的時間鍛造自己,一路成長,一路收獲,將最好的青春獻給鋼鐵,讓最美的年華在璀璨奪目的鐵水中綻放。
勤奮篤行“環(huán)保路”。肩負著公司環(huán)保設備設施平穩(wěn)運行的擔子,劉曉濱深知責任重大。面對技術瓶頸與智能設備的日益更新,他潛心研究,提出并實施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效項目30余項,修舊利廢100余項,參與的“分質供水、循環(huán)利用”的水資源管理榮獲中國鋼鐵工業(yè)協(xié)會“冶金企業(yè)管理現代化創(chuàng)新成果”,每年可節(jié)約新水約150萬m3,節(jié)省取水成本216萬元。
創(chuàng)新探索“微改革”。如何激發(fā)大伙兒的干勁?一直是劉曉濱每天掛在心頭上的事,本著“風險共擔、利益共享”的原則,他在車間推行操檢合一、班組承包、計件計時制,努力做到人員與設備的精準管控。將新水、廢水、污泥等介質指標,分類別與同崗位職工的績效系數掛靠,并根據勞動強度,將獎勵分配全額投放至班組自行分配,真正實現責權統(tǒng)一,人崗匹配。
生產一線“急先鋒”。猶記得去年7月份,煉鐵供2號TRT循環(huán)水管道漏水,他第一時間趕赴現場,由于循環(huán)水無法停機,他來不及多想,迅速用麻繩對漏點帶壓處采取臨時搶修。天還下著濛濛細雨,水坑里連續(xù)1個多小時的彎腰作業(yè),讓本身就有腰椎滑脫舊疾的他,事后足足疼了半個多月。他就是這樣一個人,一個堅持且專注把一件事做好的人。
戰(zhàn)斗堡壘“一面旗”。即使工作再忙,他也不忘學習和提升,黨員筆記、心得體會撰寫規(guī)范且深刻,時常被其他同志借鑒學習,個人學習強國積分也保持在陜鋼集團前200名。作為支部組織委員兼宣傳委員,他堅持思想引領,將黨建融入中心工作,打造“五星級黨支部”,創(chuàng)建了“檢修巡檢黨員示范崗”“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”。
畢業(yè)擇業(yè)時,他也曾經歷過迷茫,但最后毅然選擇追隨父親的腳步,就這樣,在“鋼鐵”的這條路上,從班長、技術員成長為車間副主任,到集團先進工作者、環(huán)保先進個人,公司優(yōu)秀共產黨員。劉曉濱一直告訴自己,要像父親一樣,將青春與熱血奉獻給鋼鐵,他是這么說的,更是這么做的。
一代人終將老去,但總有人正年輕,他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,在風雨中挺起“鋼鐵脊梁”,續(xù)寫著陜鋼現代版長征精神。(動力能源中心 李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