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少時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,總想前往遠方,去看看壁立千仞的群山;工作后總有各種各樣的思緒,總想背起行囊,去聽聽耳畔縈繞的風(fēng)聲。只是對未知的恐懼,讓我一次次停下腳步,選擇留在這個地方。
工作的疲累常常打亂我的心神,以至于聽到別人告訴我說,你只需要等一等,等這時間的自然流逝,等這春秋的往復(fù)流轉(zhuǎn),你就能見到你所想要見到的那未來。記得當(dāng)時見到他的時候,他就是以這樣的態(tài)度過著那轉(zhuǎn)瞬即逝的歲月,在他所從事的領(lǐng)域里就這樣耗費著悠悠時光,用他的話來說這便是活在當(dāng)下的表現(xiàn)。比如那位古希臘的賢者第歐根尼,每日慵懶躺在酒桶上曬著日光,不用去考慮過往的得失,也不用去擔(dān)憂明日太陽是否會升起,只需要在這個被陽光普照的午后,美美睡上一覺。煩惱和憂愁便不會在他的身上留下痕跡,滿足和喜樂便會常駐在其身邊,對過去不回憶,對未來不憧憬。就好似那水中的孑孓,也不去奢求未來種種,只活這一日時光。
可是我想到了遠方的山,并不是抵達就是最終目標(biāo),沿途的花草也是無法錯過的。我眼中的遠方以及山脈綿延,甚至是未來。必然是伴隨著自己的努力,是建立在一個個挫折面前碰得頭破血流,是建立在一個個抉擇之后內(nèi)心被后悔所折磨,是建立在愁與血構(gòu)建的根基之上。來自于身心的雙重痛苦,使我警醒于這被溫柔覆蓋的舒適之處,不因貪圖個人享受而放棄夢想,不會迷失在碌碌終日且忘記初心。使我掙扎于這被嬉鬧浸染的寂靜之所,不能將所思所想付諸實踐,去澆筑那名為奮斗之心的雕像;不敢用七尺之軀敲破那束縛在身體及心靈上的枷鎖,那名為庸碌的鎖鏈。之前害怕成為一個游離在環(huán)境之外的局外人,可當(dāng)未來逐漸變得清晰可見時,我明白我該如何去選擇去取舍。以前聽過一個故事,一個深藏于土壤之下的蛹,在不見天日的黑暗之中等待,等待著能有一天能見到那明黃的日光;在蟲蛇鼠蟻的竊竊私語中堅持,在寒意浸骨和饑腸轆轆中堅持,在睡夢中憧憬著那明媚的陽光;最終在某個夏日的午后,從泥濘的土壤中鉆出,經(jīng)歷撕開蟬蛹的苦楚,用血與淚的交融鑄就這雙翼,在樹梢唱著對新生的喜悅。
因此,我不想用現(xiàn)有的時光去進行等待,去把自己的未來交付給變幻無常的歲月。只有在此刻樹立前行的方向,才不至于被人生路途旁的奇花異草迷蒙了雙眼;只有在此時立下不畏艱辛的決心,才不至于讓人生道路上的荊棘擋住前行的步伐;只有在此處堅守奮勉的信念,才會讓我想要見到的未來離我更近一點,近到我伸手就能觸到。因此為了遠方的山,以及沿途的花。無論是遇到工作上的困難,還是來自于生活中的苦楚。我都在用積極付出和包容的心去對待,去解決。因為我堅信我此刻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,都是在人生前行道路上必然會遭遇的折磨,只有我勇敢地邁過去,勇敢地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,勇敢地承受來自身心的挫折。我才能在這遍布荊棘的道路上練就一副鋼筋鐵骨,去往我想要去的地方。(動力能源中心 羅曉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