槐樹飄雪的季節(jié),母親又忙活起來,打花、摘花、清洗,接下來就是晾曬。暮春的日頭亮堂堂地照耀著大地,正是晾曬槐花的好日子。
這個時候,母親就要從墻上拿下她的“老伙計”——一個竹編的簸箕。因為用了有些年頭,簸箕的兩邊已經(jīng)被母親的手摩挲的發(fā)亮,也有些油潤。中間被曾經(jīng)晾曬的物品一遍遍打磨,也散發(fā)著淡黃色的光?;被ㄈ媵せ赣H便把簸箕搬到院子中太陽最盛的地方,中間只需稍微翻轉(zhuǎn),晾曬個三四天槐花就被曬透了。
簸箕上曬著時令。暮春時曬槐花,再早些日子,曬的是野菜。那時,簸箕的遠處是母親彎著腰,在野地里、山坡上尋找野菜的身影。一兜又一兜的野菜帶回家后,經(jīng)過細心挑選與清洗,一層鋪著一層在簸箕上晾曬。那些日子,簸箕里總是滿滿當當,經(jīng)過日日晾曬,原本肥大的野菜最后蜷成拇指大的黑珍珠。野菜曬干后,母親又細心地將其收藏起來,我們回去時便獻寶似的把菜干拿出來,燒肉、包餃子、包子。最饞野菜干燉肉,烏亮的菜干吸飽油脂,在菜盤里油汪汪的重新舒展。母親總把最嫩的部分夾進我碗里,自己嚼著干硬的菜梗,說這才是下飯的好滋味。
秋天,紅薯成熟了,簸箕里又晾起紅薯干。母親把紅薯切成薄片,在井水里浸去漿汁,平鋪在簸箕上。在陽光的作用下,紅薯片慢慢褪去水分,滲出甜津津的蜜色。秋天,還有一場桂花雨。母親輕抖桂枝,篩落碎金,耐心地將米粒大小的桂花從樹枝上分離,繼而一遍遍在篩中清洗,最后放到簸箕上,鋪上厚厚一層,再用細密的網(wǎng)罩上,防止灰塵落入。干桂花是母親做糕點的點綴,糯米蒸糕上撒上一點,蒸出的糕點上便帶著桂花的香甜。冬天,蘿卜大量上市,母親就把蘿卜切成條,一一碼放在簸箕上。冬日陽光輕薄,晾曬的日子多,母親每日都要到簸箕旁翻動蘿卜條,再搓上鹽。曬好的蘿卜干澆上一點兒香油,那味道樸素卻溫暖,讓人難忘。
如今,因著工作已許久未回老家,猛然間看到路邊的槐花開了,不覺想起母親的簸箕,恍惚中看見母親俯身擺弄簸箕的身影,竹篾編織的圓盤盛著四季,在記憶里泛起淡淡的漣漪。那些曬干的歲月層層疊疊,在釀成永不褪色的回憶,溫暖著游子的心房。(生產(chǎn)管控中心 唐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