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久在樊籠里,復(fù)得返自然”。人生如旅,步履不停,然行至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,方悟勞逸結(jié)合之妙。于是,我背上行囊,踏上前往漢中佛坪的旅途,去赴一場與山林的約會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山不見我,我自去見山。”此行不為尋仙訪道,只為在青山綠水間,尋得內(nèi)心的一方凈土。
初見,我與熊貓說:憨態(tài)可掬的精靈之思
抵達佛坪,第一站便是熊貓谷。步入園區(qū),翠竹掩映,溪水潺潺,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。行至深處,忽見一只大熊貓正悠然自得地啃食竹子。它那黑白相間的毛色,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憨態(tài)可掬的模樣令人忍俊不禁。它時而停下咀嚼,抬起頭來,用那雙黑豆般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著我,仿佛在邀請我一同享受這寧靜的時光。
大熊貓,作為國寶,自古以來便是吉祥與和平的象征。望著它那悠然自得的神態(tài),我不禁想起《莊子·逍遙游》中的名句:“鷦鷯巢于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”大熊貓的簡單與滿足,讓我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哲學(xué)。在這喧囂的塵世中,我們是否也能如這熊貓一般,找到屬于自己的“一枝”,知足常樂?
我與清流山泉水說:滌蕩心靈的清音
離開熊貓谷,我沿著山間小徑繼續(xù)前行。不久,便聽到潺潺水聲,尋聲而去,但見一泓清泉從山間石縫中涌出,清澈見底,晶瑩剔透。掬一捧泉水,清涼入骨,仿佛能洗凈心靈的塵埃。
古詩有云:“問渠那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”這山間清泉,正是大自然的饋贈,它不僅滋潤了大地,也洗滌了人們的心靈。在這清泉旁,我靜坐片刻,聆聽水聲,仿佛聽到了大自然的心跳。那一刻,所有的煩惱與雜念都煙消云散,心靈在這清音中得到凈化。
我與郁郁蔥蔥綠樹說:綠蔭里的寧靜歸處
繼續(xù)前行,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。樹木參天,枝葉繁茂,遮天蔽日,仿佛進入了一個綠色的海洋。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,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,給這片森林增添了幾分神秘與夢幻。
在這綠樹成蔭的懷抱中,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與安詳。正如陶淵明在《歸園田居》中所寫:“久在樊籠里,復(fù)得返自然。”在這片森林中,我仿佛找到了心靈的歸宿,找到了那份久違的寧靜與平和。
我與清新空氣說:山頂放空的天人之境
行至山頂,視野豁然開朗。極目遠眺,但見群山連綿,云霧繚繞,仿佛置身于仙境。此時,我停下腳步,閉上眼睛,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,仿佛吸入了大自然的精華,整個人都變得神清氣爽。
在這片寧靜的山林中,我進行了一次自我放空。所有的思緒都停止了運轉(zhuǎn),心靈在這片純凈的天地中得到釋放。正如古詩所云:“行到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。”在這無人的山頂,我感受到一種與天地融為一體的境界,所有的煩惱與壓力都隨風(fēng)而去。
我與自然說:心靈凈化的歸途
此次佛坪之行,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,更是一次心靈的凈化之旅。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,我找到了內(nèi)心的寧靜與平和。正如王維在《終南別業(yè)》中所寫:“行到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。”在這片青山綠水間,我學(xué)會了放下,學(xué)會了珍惜,學(xué)會了與自然和諧共處。
后來,我依然會懷念那片郁郁蔥蔥的森林,那泓清澈見底的清泉,那只憨態(tài)可掬的大熊貓。它們不僅是我旅途中的風(fēng)景,更是我心靈的慰藉。在這喧囂的塵世中,我學(xué)會了在心中保留一片凈土,讓心靈在這片凈土中得到滋養(yǎng)與凈化。
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們不僅要追求外在的成功與成就,更要關(guān)注內(nèi)心的需求與感受。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,我找到了內(nèi)心的寧靜與平和,也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義。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,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“佛坪”,讓心靈在這片凈土中得到凈化與滋養(yǎng)。正如古詩所云: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”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心中保留一份寧靜與美好,讓生活充滿詩意與希望。
愿我們內(nèi)心深處都有“山不見我,我自去見山。”的一絲“沖動”的勇敢,一直做自己,一直向著光前行。(煉鋼廠 景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