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的兩畝六分田,被裁成不規(guī)則的形狀,散落在田壩的各個角落。五口人的生計,就系在這些零碎的田壟里。從我記事起,母親的身影就總在田埂上起伏,春天在秧田里育上秧苗,秋天在稻田里收割稻米。春播秋收的輪回里,她把三十年時光種進了泥土深處,連指節(jié)都磨出了土地的紋理。
清明剛過,秧田就醒了。母親在秧田邊整理秧苗,指尖劃過嫩綠的葉尖,水珠便順著指縫滾落,在渾濁的水面上漾開細小的漣漪。她左手攥著成束的秧苗,右手分出三兩根,手腕輕轉(zhuǎn)間就插進泥里,株距和行距都像用尺子量過一般。等到夕陽把秧田染成金紅色時,她栽下的秧苗已經(jīng)站成整齊的隊列,在晚風(fēng)里輕輕搖晃。
四月的田野里彌漫著元胡的藥味兒。母親搬著她的小馬扎、遮陽傘、釘耙在田埂邊扎了根,遮陽傘的影子隨著日頭移動,在泥土上畫出流動的圓。她握著釘耙的手起起落落,指甲縫里嵌著紫黑色的泥土。每天清晨六點,露水還凝在葉尖時,她就已經(jīng)蹲在田里,直到暮色漫過河畔的竹林。我曾偷偷數(shù)過她的動作,一分鐘里釘耙要叩擊地面二十七次,單調(diào)的聲響在空曠的田野里回蕩,竟生出一種奇異的韻律。
挖完元胡,就到了油菜收割的時節(jié),以前收割油菜時,母親會挑一個大晴天,將彩條布鋪在田里,抱著沉甸甸的油菜稈走過來鋪上兩層,再用連枷將菜籽擊落。她揮動連枷的樣子很有氣勢,木柄撞在竹排上發(fā)出“啪——啪——”的脆響,菜籽便簌簌落在布上,像一場紫金色的雨。我學(xué)著她的樣子掄連枷,沒到半晌就感覺胳膊酸痛,才發(fā)現(xiàn)那看似輕松的動作里,藏著多少日積月累的力道。
我記憶里總有個暴雨傾盆的午后。烏云壓得很低,母親正把收完的油菜籽歸攏成小山。她讓我回家拿傘,可我剛跑到巷口,豆大的雨點就砸了下來。閃電劈開云層的剎那,我看見母親正跪在彩條布上,用石塊壓住被風(fēng)吹起的邊角。冰雹砸在她背上,隔著雨幕也能聽見沉悶的聲響。等我終于跌跌撞撞地跑到田邊,她已經(jīng)把菜籽裹得嚴(yán)嚴(yán)實實,自己卻像從水里撈出來一般,頭發(fā)貼在臉上,褲腳沾滿泥漿。后來我問她當(dāng)時怕不怕,她正擇著豇豆,頭也不抬地說:“怕啥,菜籽淋濕了才可惜。”可我分明看見她攥著豇豆的手在微微發(fā)顫。
如今的油菜田常有收割機駛過,但母親仍堅持親手砍倒油菜稈,她說這樣散落在田里的菜籽就少一些,能多收點。她砍油菜堪稱一門藝術(shù),手起刀落極為利索,而且還有一種獨有的節(jié)奏感,手腕翻轉(zhuǎn)間,油菜稈便齊齊折斷,倒伏的方向都帶著某種默契。我站在田埂上聽那“唰唰”的聲響,忽然明白所謂的藝術(shù),不過是重復(fù)了千百次的熟練,是把歲月都磨進了骨血里的習(xí)慣。
收割完油菜,田壟便裸露出褐黃色的肌膚,像卸下重擔(dān)的脊背,等著迎接新的使命。等拖拉機把田里的土塊破碎成細小的顆粒,就可以給田里放水準(zhǔn)備栽大秧了。那時,母親會提著水桶在田里潑灑化肥和草木灰,黑灰色的粉末落在田里,勾勒出條條勻稱的線條,那是給土地的底肥,也是栽秧前的最后準(zhǔn)備。她踩著田埂來回走動,每一步都踩在固定的節(jié)奏上,仿佛在為即將開始的栽秧儀式打著節(jié)拍。栽大秧的日子,天剛蒙蒙亮,母親就把捆好的秧苗裝上拉拉車。車轅上掛著水壺,她推著車走在田埂上,身影被晨霧拉得很長。等我?guī)е妹泌s到田里時,她已經(jīng)用秧繩在水田里牽出了筆直的標(biāo)線,手里攥著的秧苗像一束束綠色的火炬。
忙到六月,第一茬農(nóng)忙才算告一段落。但母親是閑不下來的,每天清晨,母親都會戴著草帽鉆進坡地采摘當(dāng)天成熟的豇豆,露水打濕了她的褲腳。等我起床時,院子里的鐵絲上已經(jīng)掛滿了焯過水的豇豆,水珠順著豆莢滾落,在水泥地上洇出小小的水痕。我每次蹲在院子里擺豇豆,不到半小時就眼冒金星,母親卻能從晨光熹微做到日上三竿,起身時拍一拍褲腿,說聲“歇著去”,仿佛剛才那個勞作的人不是她。
夏天的中午是母親唯一能清閑休息的時間。近幾年她愛上了看小說和短劇,但隨著年歲漸長,老花鏡的度數(shù)一年比一年深。她看小說時總把手機舉到離眼睛極近的地方,聽見我的腳步聲就慌忙藏進圍裙口袋,像個被抓包的孩子。有次我假裝沒看見,站在廚房門口看她偷偷點開屏幕,仿佛和當(dāng)年她看我偷偷看電視時的眼神重合,一樣的緊張,一樣的帶著點小小的狡黠。“這字兒太小了”她見被發(fā)現(xiàn),索性把手機遞過來,“你給念這段。”我接過手機時,觸到她掌心的溫度,那雙手曾種下無數(shù)莊稼,此刻卻連看清文字都有些費力。
過了八月中旬,谷子就黃了。小的時候,收谷子要靠人力的打谷機,母親踩著踏板的身影在稻穗紛飛中忽隱忽現(xiàn),木柄撞擊滾筒的聲響能傳到半里外。后來換了柴油機,突突的馬達聲代替了單調(diào)的撞擊聲,她卻仍要跟著機器在田里穿梭,把散落的稻穗歸攏到一起。再后來有了收割機,金黃的稻浪里駛過鐵色的機器,谷粒順著管道流進布蛇皮袋,母親站在田埂上看著,嘴角揚起淺淺的笑意,手里卻仍攥著鐮刀,隨時準(zhǔn)備彎腰撿拾遺漏的稻穗。
秋收的曬谷場總堆著小山似的蛇皮袋。母親扛袋子的姿勢很特別,先蹲下身子讓袋子壓在肩頭,再借著膝蓋的力量慢慢站起,脊梁骨像一張被拉開的弓。我數(shù)過,一畝田要收十七袋谷子,她就那樣彎下腰又挺起十七次,額頭上的汗珠滴在水泥地上,摔成八瓣。有次我搶著要扛,她卻按住我的肩膀:“你細皮嫩肉的,別閃了腰。”可我分明看見她轉(zhuǎn)身時,手在腰后悄悄捶了兩下。
秋收完,又到了種元胡的季節(jié)。母親扛著釘耙在田里開溝,每一耙都陷進泥土相同的深度,開出的溝像用墨線彈過一般筆直。她把元胡種進溝里的樣子很虔誠,每粒種子間的距離都分毫不差。我?guī)椭w土?xí)r總弄得深淺不一,她就在后面重新?lián)崞剑?/font>“深了出不來,淺了怕凍著”,語氣里滿是對種子的憐惜。冬日的元胡田蓋著厚厚的雪被。母親踩著積雪走到田里,撥開雪層查看幼苗,呼出的白氣在冷空氣中迅速消散。“雪下得越厚越好”她回頭沖我笑,圍巾上沾著細碎的雪花,“明年肯定是個好年成。”
三十年來,她就這樣在雪地里許下一個個樸素的愿望。父親常年在外務(wù)工,每年春節(jié)回家,總會看著那些整齊的田壟,對母親說:“辛苦你了。”母親只是笑笑說:“地里的活,不等人。”
去年我勸她別再種地,妹妹已經(jīng)上高中,城里的房子也寬敞。她正把元胡種擺成整齊的行列,聞言停下手看著我:“人不哄地,地不哄人。”陽光照在她布滿皺紋的臉上,那些溝壑里仿佛還藏著年輕時的模樣。我忽然明白,這片土地早已不是謀生的手段,而是刻進生命的年輪。母親把青春種進了泥土,泥土便回報她以歲月的沉香。
如今每次回鄉(xiāng),我都會走到田埂上站一會兒??达L(fēng)吹過青綠的稻浪,聽遠處傳來母親揮動釘耙的聲響,就像看見時光在田壟間緩緩流淌。那些母親彎腰勞作的身影,那些汗水浸透的衣衫,那些暴雨里護住的菜籽,都在這片土地上扎了根,長成我心中永不荒蕪的田野。而母親,就是這片田野里最堅韌的莊稼,在歲月的風(fēng)雨里,結(jié)出滿倉的溫暖與希望。(煉鋼廠 胥京)